第二种想法,是相信中央会兜底。
双率市场化改革劲头不减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的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在笔者看来,一带一路是去年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总重点提出的战略。
除了上述谈及的财税改革、金融改革之外,价格改革、一带一路、国企改革等热点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二是企业面临的实际成本过高。笔者预计今年存款保险制度会尽快推出,而利率市场化也将完成最后一跃,即取消存款上限。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国内外经济环境确实十分困难,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甚至提到今年可能是金融危机以来最复杂的一年。例如,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去年四季度已经达到6.77%,加之当时-4.3%左右的生产者价格的通缩,实际贷款利率已然超过10%。
与此同时,海外对中国悲观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最为有名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早前在香港及上海演讲中提到,由于中国投资过高的现实、人口问题凸显与社会保障体系缺陷,中国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极高。 2015年的中国经济又到一个关键节点,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期间将今年GDP定为7%,如何看待这一指标背后意义? 先说宏观环境。为了突出重点,每年提出整体工作要求后,都会明确提出当年政府工作的三大重点要求: 2014年第一大重点工作: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说直白点,就是一方面靠政府投资稳住总需求,一方面靠老百姓创业创新提高投资刺激总需求嘛。很显然,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思想要转变,不能像去年那样光偏重改革和结构调整啦。对着满满一桌子菜肴却无心下筷,匆匆扒完晚饭,笔者逃也似奔往书房码字,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元宵之夜,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陪伴下度过。第二点好理解,反正就是各种鼓励支持优惠,希望 老百姓多搞创业创新,然后把投资给顶起来。
既然你对经济下行的担忧上了一个台阶,正常来说,2015年工作部署的时候,就会有所体现。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
归根结底,最后还是靠投资。我们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扒掉马甲,看看最真实的一面。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似乎是新提法,到底啥意思?大家往后翻,政府工作报告第四块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里恰好有那么一块内容《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同时,我们还要做环保领域的投资,也是一个大的工程包,还有清洁能源、中西部的铁路,现在中西部铁路的需求量很大。
转变完思想,可以扎扎实实干活了。正月十五闹元宵,本该是阖家团圆其乐融融共叙亲情的时节,因为一篇年度重磅文件的出炉而彻底改变。今年的提法是: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国际市场没有大的起色,稳增长难度加大,一些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以去年为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表述完全相同。
政府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是千头万绪也毫不为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别小看才短短一段话,因为要承前启后,需要解答为啥今年准备这么干,关键理由都在里面,每年必须高度重视。整个铁路运营里程11万公里多一点,其中高铁有1.6万公里,你们可以打开地图看一看,中西部的铁路距离形成网络还有很大的空间。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进入专题: 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另外,还有棚户区的改造,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力度,所以这些工程包加上6大消费工程,养老家政健康、旅游休闲、教育文化体育等,都是我们投资的领域,所以它解决了投什么,投什么主要就是补短板、调结构,以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第三点: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行文至此,我们几乎可以确定,稳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台阶式提升。但是今年呢?竟然有调整,而且是明显变化。
第二点: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这是一句看上去永远正确的话。让我们重温一下八股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
果不其然,赤字率上调咧。运气不错,很快在2015年整体工作要求里发现了异常现象: 一般来说,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年度工作要求和三个月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整体要求是大差不差的。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但你挡不住人家还开后门啊:适当发行专项债券,去年可没有这条,更狠的是没有规模上限,唯一的限制适当二字。
昏暗的台灯下,对着长达数万字的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有种似曾相识却又恍如隔世的感觉,俺不禁感慨:时间上哪儿去了?。很兴奋,发现重要线索。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关键内容抓出来做比对。对稳增长这种事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连续降准降息后,还死咬稳健的货币政策名目不放,你让研究员们情何以堪?)都只是提供弹药。
套用到政府工作报告上:年年岁岁词相似,岁岁年年意不同。(眼熟吗,对应着传说中的七大投资包,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下午对媒体详细解释:这7个大的工程包,第一个包是信息、电力和油气、网络工程。
水落石出,好家伙,全是政府投资项目啊: 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项目,中西部铁路和公路、内河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水利、高标准农田等农业项目,信息、电力、油气等重大网络项目,清洁能源及油气矿产资源保障项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项目,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项目。的确,光看着2700亿,规模是有限。
什么算新动力?免得大家乱猜,政府工作报告把新动力归纳为两方面:一个是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还有一个就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年政府报告原文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2015年则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此外,建议大家不要看M2增速目标,历史上这东西从来没准过,都是大幅偏离目标值的)估计有人会质疑,不就增加2700亿赤字嘛,规模有限。
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偷偷摸摸的,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句话跑到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前面前面。再有,重大水利工程,现在我们确定了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今年要开工的就有27项,这个投资也是巨大的。按照惯例,过去一年的总结看头不大,但是从过去一年总结到第二年的工作部署的转折部分,堪称信息量巨大。政府工作报告,穿的马甲或许雷同,但内容差异之大,可谓天壤之别。
关键还是要有抓手,抓手在哪里呢?就在15年政府重点工作的第二点和第三点上。) 搞宏观研究的都知道,经济增长有内在规律,当你需要在中短期内发力稳增长的时候,消费一定是靠不住的,现在这形势,外需也靠不住,只能靠投资。
但是放在2014年的背景和语境下,好吧,估计你早已忘记14年的背景是啥。有人戏称,政府工作报告千篇一律,第一部分照例是肯定过去一年的成绩,第二部分照例是新一年的整体工作部署,左右逃不开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这些框框。
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以去年为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表述完全相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